评价项羽 - 评价项羽100字

05-264693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项羽个人评价

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出身高贵,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谦卑和忍耐。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突围乌江,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对项羽的评价

秦师雄六国,
天授君神权。
羽少敢争锋,
喜其不畏残。
成败一朝错,
王侯非英男。
锦衣莫夜行,
娜婀舞蹁跹。
PS:这是我为项羽写的诗。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如何评价项羽?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项羽?

项羽这个人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例如用《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文渊阁版)键入“项羽”就能搜索到2579条相关的内容。有的是专论项羽,有的是在讨论历史乃至某一时期现实问题时,涉及到项羽及其评价。又如古今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对项羽的评价,有专门“咏项羽”或“乌江”、“鸿沟”、“鸿门”等咏史诗,也有在其他诗词中提到的。当代伟人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也是一种对项羽的评价。

这里我想先说一下古人的评价。首先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该不该列入“本纪”?司马迁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至少从唐代以来,就已见仁见智。但是司马迁写项羽,是很用功的,写得好,耐看。明人王世贞在《书项羽传后》一文中写道:“吾少时阅书至夜分而困,欲寐,辄取项羽传诵之,即洒然醒。以为非羽不能发太史公笔;非太史公无以写羽生气……”

据司马迁记载,战胜项羽的刘邦对项羽是有评价的。而司马迁的记载,是后世评价项羽的史实依据。绝大数人是把项羽当英雄看待的,生得轰轰烈烈,死得慷慨悲壮,所以李清照才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赞叹佳句。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后人评价项羽的功过是非,见仁见智,讨论其失败原因,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有些评价是耐人寻味的,值得重新审视的。上述王世贞的书后就项羽之是非有不少具体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他还与朋友们一起讨论过,他写道:“至楚汉之为讼,则羽之负汉者一,而汉之负楚者三。……高祖死,何以见羽地下哉?余故友宗臣每酒间大呼,吾宁不成而为羽,不能成而为高祖。”这当然是一种私下的议论,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比较正式场合的评论也有,《贞观政要·诚信》记载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与侍臣讲“去食存信”问题时曾说: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这是就“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元戈直注)批评项羽不仁不信。《贞观政要》中还不止这一次提到项羽。

项羽的是非功过,历史上各种评论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标准,可以再举例说明。例如司马迁记载,刘邦说“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实际上这就有问题,到底用了没有?或者哪些方面用了?哪些方面没有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宋人苏轼专门写过《论项羽范增》,作过一些具体评述,似乎是肯定范增的,“增亦人杰也哉!”南宋杨时的看法则不然,他写道:“吾读汉纪,至高祖谓项王有一范增不能用故为我擒,常以为信然。及读项羽传,观范增所以佐羽者,然后知羽虽用增无益于败亡也。”以上二人之评论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范增之所作所为,以及项羽与他的关系,仍然是需要具体研究的。前人评价当中,也有看起来比较“偏颇”的,例如明人赵弼所撰《雪航肤见》:“其中如论项羽杀宋义为是,先儒断其矫杀为非;又论杀秦王子婴,屠其宗族,伐其陵墓为是,先儒论其暴横为非;又论项羽不杀沛公,有人君之度,先儒不能表而出之;又论项羽获太公、吕后,三年无淫杀之心,闻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则笃于朋友之义,而先儒不能察;又论羽之才美,亘古无伦,乌江之死,本实天亡,而非羽罪,司马迁、扬雄所论皆谬”(《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九)。

评价项羽 - 评价项羽100字

有些不是专门论项羽之作,其中也会有关于项羽的评论,例如南宋李石作《建康形势论》中就写道:“尝谓项羽既取关中乃退都彭城,以成沐猴之讥,愚谓项羽不失……”随后还大发了一通议论。保不保关中,乃至回不回江东?这些战略上的问题,也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回不回江东的问题,也是历来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唐宋诗词中论此事的不少,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王安石也作过《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二人都是设想如果项羽再回江东,或可以重振旗鼓。但是,如胡曾咏史诗《乌江》所说:“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这就是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涉及到项羽的为人和性格等方面的问题。以至也有人评论项羽:“然观其心度之所安,大抵知有楚而不知有天下,故其贪恋故国之荣,不啻如昼锦之快,是其志已可悲也,宜其天下不得而有也。”(宋·王迈《臞轩集》卷三)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关于项羽的评价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这些立场、观点与个人所处的时代也有密切关系。因此项羽研究还应该也必然会继续下去,许多问题可继续讨论,我想应该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以上所举事例该如何看待?从司马迁的评价开始,甚至包括司马迁记述的与项羽同时代人的评价,这可以说是研究的研究。例如《项羽本纪》中记宋义对项羽说:“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又例如《淮阴侯列传》记韩信之言曰:“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这些评价,够我们讨论一番了。

第二,我们今天来评价项羽,分析、讨论项羽的性格、情怀、命运,发掘项羽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文化意义更大。应该说,后世乃至今天人们讨论的项羽,有真实的项羽和想象的项羽、有形的项羽和无形的项羽之不同,这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的问题。

第三,项羽是一位军事家,他的历史贡献主要在军事上,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几场重大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成皋之战、垓下之战,都是可以再深入研究的。

第四,还可以延伸一些问题作深入探讨。如西楚霸王之“西楚”的研究。有关司马迁论述的部分事件的考证是必要的,但考证必须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考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此进行的考证和研究,方能带来更多好的学术成果。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

记得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霸王举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时对项羽充满崇敬,认为他是一个绝对的英雄。古人的对项羽的看法是这样的,那现在的人对项羽又是什么看法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

在《史记》记述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算秦末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了。毛泽东在经过一番对比后,评价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姓名: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简介: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生平: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说出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话。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项羽趁机起事。

巨鹿之战后,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将二十万秦军坑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珍宝全部占有。范增也告诉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后却不取财物女人,志向不小,应该趁早杀了他。

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让项庄于席间舞剑,伺机刺杀刘邦,而项伯也拔剑起舞,挡住项庄。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2

彭城之战中,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壁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把刘邦包围了三层,却被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兵走脱。

公元前204年(汉三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用以过河取敖地的粮食,项羽军多次侵夺甬道,刘邦军无法取得粮草补充,非常害怕,于是与项羽议和,项羽同意。

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把刘邦消灭。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但在途中病死。

项羽将荥阳的刘邦四面围定攻打,刘邦军势非常危急,部将纪信于是引两千军乘黄车假扮刘邦出城,说刘邦愿意投降,项羽赶来见到纪信问刘邦在哪,纪信说刘邦已经逃走了,项羽于是将纪信烧死。

公元前203年(汉四年),项羽攻下荥阳,处死荥阳守将周苛、枞公。而刘邦走宛、叶,派人说服英布背叛项羽,进入成皋。项羽得知后迅速率兵前来攻打,夺下成皋,一路西进。刘邦逃亡巩县,派重兵阻挡,项羽无法挺进。

此时,彭越渡河攻击东阿,楚将薛公兵败身死,项羽于是亲自率军攻打彭越,彭越败走,但成皋却被刘邦趁机夺下。项羽回军与刘邦对峙于广武,相持了几个月。项羽向刘邦单挑,但刘邦不肯,项羽于是派壮士出来挑战,但被楼烦人射杀。项羽大怒,身披铠甲手持长戟来挑战,楼烦人准备射项羽,项羽怒目而视,将楼烦人吓得不敢出来。刘邦听闻后,出来和项羽对话,项羽又向刘邦挑战,刘邦不从,项羽以弩射伤刘邦,刘邦退入成皋。

项羽和虞姬的塑像韩信于河北攻破齐、赵等国,并准备进攻楚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往进攻韩信,但却被韩信所破杀, 这时彭越又于上谷城复出,项羽大怒,亲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马曹咎原地待守,并告诫他不要出战,只需守住十五日即可。

项羽走后,刘邦军前来挑战,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刘邦军趁机发动进攻,大破曹咎军。项羽听闻曹咎兵败,引兵而回。这时刘邦军正于荥阳东围攻钟离眜,听到项羽回来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

项羽腹背受敌,又粮草不继,于是送还刘邦家眷,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于是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3

如果说中国历史很有意思,值得一读的话。是由于众多史人物和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比小说要精彩得多的事迹,让我们越来越多地领略到了历史的魅力。古人那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叱咤风云的风采,也常常让后人心怀激荡。

俗话说碌碌之徒跳梁小丑常有,而英雄不常有。时势造英雄。在秦末那英雄辈出的年代,风起云涌的反秦势力中,脱颖而出的韩信和项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

如果不是那个风云际会的乱世,韩信和项羽,会有后来那样波澜壮阔的一笔吗?也许会,也许永无出头之日。

按理说,韩信生活的时代《史记》应有明确记载。但翻看之后发现:其中《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这样开头的:“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也就是说并没有交代韩信的生卒年代。太史公为什么没有交代韩信的生卒年代,是不知道,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

百度搜索介绍:“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这样看来,韩信大约活了三十多岁。

无论《史记》还是《汉书》,都清楚记载韩信是“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虽然贫穷,但是身上仍带把佩剑,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带佩剑。所以,易中天给的评价是:韩信确应是贵族或士大夫出身——落魄的贵族。他的佩剑是他身份的一个象征。而韩信的布衣身份应该是遭遇秦朝打击驱逐,家破人亡之后才转换成的个人成份。他早年应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也有人说他是韩国贵族后裔。不然,后来在和夏侯婴以及萧何的谈话中,不会令这二人对他刮目相看,认定他是不世之才。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4

西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同时项羽也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项羽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数十次,除了最后的亥下之战外,无一败绩。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评价虽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足以说明项羽的英勇,那项羽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当得起这么高的评价呢?主要是因为他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无人超越。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幼勇武过人。项羽很小的时候,项梁让他读书,没学多久项羽就不学了,然后项梁又教他练剑,同样是没学多久就放弃了,项梁对此感到十分生气。没想到项羽理直气壮的说道:“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直接教项羽兵法,没想到项羽对兵法十分感兴趣。项羽身高八尺,力大无穷,能够将很重的鼎举起来,这样的记录在世界上只有项羽一人能够做到,或许有人会说,能够举鼎的不是还有一个秦武王嬴荡和李元霸吗?秦武王能举起鼎没错,但却被鼎砸死了,而李元霸只不过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而已,历史上并无此人。项羽除了创下了举鼎这样的世界纪录外,在战争上也创下了两项世界第一。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仅仅率领两万大军,硬是打败了章邯和王离率领的四十万大军,要知道章邯和王离都是当时的秦国名将,且王离还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的孙子,所有说这场战役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巨鹿之战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国一共有四次,不过都是在项羽之后)。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5

巨鹿之战外,项羽还有一次非常著名的战役,那就是彭城之战。汉二年,刘邦趁项羽在攻打齐国的时候,亲自率领五路诸侯,大军共五十六万,向东攻打楚国的彭城,项羽知道消息后,让他的大部队继续攻打齐国,自己带领三万精兵去营救彭城,项羽带兵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从萧县的西打到东,杀死汉兵十余万。虽然项羽骁勇善战,但最后还是败给了刘邦。有人说项羽失败是因为他为人过于自负,性格残暴。也有人说不能怪项羽,只能说是他的对手韩信太厉害,不管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昔日的霸王已经回不来了。只是谁也没想到项羽纵横一生,无敌于天下,最后竟然会落得身死兵败的下场,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虞姬在自己的面前自刎,实在让人惋惜。

1.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2. 不以成败论英雄议论文精彩例文

3.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4. 带有楚霸王项羽的歇后语有哪些

5. 自信感言经典语录精选80句

6. 信心赠言说说语录精选80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动作脚本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